陕商网--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
欢迎进入陕商网---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活动总汇
商会简介
信息下载
新闻中心
会员中心
领导专家
百家商坛
陕商杂志
品牌陕西
时代先锋
陕商文化
经济年会
陕商服务
工作机构
联系我们
 
 

价值再创 品位陕商 经济发展与您同行!欢迎加入陕商会!

 

 
主题年会
2005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06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07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08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09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10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11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12陕西经济发展年度峰会
2013陕西经济发展年会
2014陕西经济年会
2015陕西经济年会
2016陕西经济年会
2017陕西经济年会
2018陕西经济年会
2019陕西经济年会
2020陕西经济年会
2021-2022陕西经济年会
2022-2023陕西经济年会
2023-2024陕西经济年会
最近公告 更多>>
· 提振信心 勇于面对——致陕商全体...
· 学习党的历史 坚定理想信念 努力...
· 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通知
· 凝聚陕商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倡议书
· 陕商合力抗击疫情倡议书
· 搭建陕商蓝十字工程服务平台的函
· 2019陕商理事工作会议召开
最新更新
· 参加佳县招商引资会暨西安市佳县商...
· 第一次党纪学习教育活动暨陕商学《...
· 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2024理事...
· 陕商会参加可持续发展与ESG大讲...
· 参加第八届陕西科创博览会暨秦创原...
· 打造陕西黄河论坛 共商陕西黄河流...
· 创造力•高质量——2023-20...
  您当前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2023-2024陕西经济年会
2023-2024陕西经济年会  
吴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路径
信息来源:| [2024-04-25] 点击量:9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刚教授

   新质生产力是从去年以来到目前都比较热点的词,在我理解,它的由来是基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词,围绕核心科技、产业体系主导权的竞争加剧,于是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关键变量。以前也在科技创新,也在干技术创新,但是目前科技创新的位势、重要性更迫切。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这些可以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绝无仅有的。当代或者现代新科技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原先简单的加工、机器生产在发生变革。发展模式也在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和组织模式在变革。现在平台性的、生态型的企业很好,生产组织模式在发生变革。还有另一个变革是企业的形态也在发生变革,像我们讨论的独角兽企业,还有专精特新的企业等。新科技发生变革影响了三大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生产力发生跃升和质变。
去年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且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和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个核心问题做了一系列论述和重大部署。可以说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容。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们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找准切入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
这是新质生产力产生背景,提出并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后面指出路径,前面阐释了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形成的关键,组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涵。
我今天分享四个内容:一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做简单的了解;二是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并简要分析一下;三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在什么地方,指向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一定的借鉴。
首先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传统生产力比较,传统生产力是机器大生产,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机器、设备和人力为其主要构成要素,机械化、电气化、化石能源、不可持续发展为其主要运行特征。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要素、生产力往往受到一些限制,传统生产要素一般电气化设备,以及机器、重资产居多。但是新质生产力,轻资产就比较多一些。传统生产力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再从发展的方式上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新质生产力,根据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的发展方式上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原先可以靠投资,依靠更多的是就业、物资投资,现在新质生产力更多依托于知识、技术、要素,所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投资和发展模式在不断发生变革,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点,这是新质生产力典型的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高科技,大家能理解,现在特别是新科技比较多一些,驱动了生产方式发生改变,造就了生产三要素,劳动者现在是高素质劳动者,每个企业都在做这些事。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向数字化发展,生产工具在变化。劳动对象、范围、发展的空间也在新的发生变化,所以生产力三要素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促进了三要素的变化,全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效率。
第二个特点是高效能。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原先是以投资、以资本要素驱动,现在是轻资产,知识、技术、数据等推动生产发展方式转变。要素投入少,资源配资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经济发展韧性和可持续能力在增强,这就是将新质生产力称为高效能生产力的原因。
第三个特点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
要高质量发展,很显然,要效率高,要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特别是安全发展,产业链、产供链之间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这是高质量要求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定义上要求的。基于这三大特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发展特征和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方式上,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肯定要变革。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力三要素向劳动者、劳动工具、物资资料、劳动空间,以及治理模式这些要素要进行创新性配置。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度转型升级,原先转型升级现在加上深度转型升级,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型,而是合理内涵质量上的转型升级。所以有三个发展路径来提高生产力的效率,全要素效率提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产业创新是关键,科技要融入产业链条上,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赛道。还有模式创新,要科技融入发展模式变革中,资源用的少,效益要高,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发展模式低碳和绿色。然后还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形成和重构需要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呼应它。特别不能认为科技发展快了,形成了智能化、无人驾驶、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我们怎么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破解原先传统的生产关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还要开创“互联网+”、“平台+”的就业新模式,要消灭科技鸿沟,甚至数字鸿沟,除了年轻人享受数字经济外,让中老年人也能享受,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下面临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的理论内涵和外延。
其次,盘点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稳步壮大,2023年我省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投资分别增长10.1%、46.2%,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2%,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0.6%。占比最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别集成电路、半导体,这些都是第一位。生物产业占比12%,九州集团也在大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生物产业情况。高端装备是第二个占比高的。至于新能源汽车反而占比比较小,存量比较低。目前区域发展形成了一些新质生产力集群,西安、宝鸡、咸阳都有,这是国家命名的创新性产业集群。还有一些高活力的创新群体,我们要创新,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得靠这些创新性、活力比较强的企业。截至2023年底,我省在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培育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2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2户。像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等,成为高活力的创新群体的主群体和领跑者。省上还布局了一批重大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建设,特别是从去年和今年以来,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硬核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项目成为投资布局重点。
再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虽然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主体,还有项目的布局已经积蓄了很好的势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新质生产力整体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大家公认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新兴产业,去年还占11%,今年占10.6%,比去年降低了。国家今年平均占13%,我们要相差2.4个百分点,我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全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未来产业布局滞后,更多的是在西安一些地区存在,发展比较慢。
二是高活力创新主体比较少,比较缺乏。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尽管全省研发投入已经上了2.5%左右,全社会主要以高校为主,企业的投入强度为1%,所以企业比全社会还要低,要低1个多百分点,低于全国0.3%,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从高活力创新主体来看,我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有162户,而浙江1073户、广东882户、江苏715户,差距较大。与我省经济总量相近省份相比,江西224户、辽宁288户,也有一定差距。另外,我省极为缺乏哪吒企业、独角兽企业、生态型等创新“新物种”。
三是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安市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0%以上,而其它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特别是延安、商洛、安康等市(区)发展比较缓慢,占比较低。从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来看,也是这样的情况,西安占到全省的54.8%,其次宝鸡13.3%、咸阳8.2%、渭南6.1%,而安康、商洛、延安等市(区)“专精特新”企业较少,所以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
四是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尚待优化,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主体或者产业培育上地区有很大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产学研用结合,以及政策配套和科技研发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构建新质生产力良好创新生态,最大限度挖掘全要素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目前,我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率低下,创新政策集成效能发挥不足,一些政策措施前瞻性不足,对新兴主体、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场景,以及挖掘未来经济主战场的核心关键技术等引导支持不够。
最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施力重点应围绕五个方面。上面,我们通过对整个环境上的区分,找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大突出问题,这也是突破路径,施策重点就围绕这四大问题解决,提出新的措施。
一是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做强做优做大新质态产业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本身已经很大了,怎么在强上下功夫?还要开发新能源、传统的新产业,传统产业要在改造和提升上下功夫,做强一批新质态产业集群。做优一批新质态产业集群,围绕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光子、卫星应用、低空经济 、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数字产业,围绕发展政策把战略新兴产业做优。做大一批新质态产业集群,着眼未来产业,占领发展制高点。这是产业上要分类施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新质生产力企业主体活力激增。大力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打通关键领域技术的堵点、断点,有效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严重威胁。要链主企业向生态主导型企业转型,积极引导优势“链主”企业开展全球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的布局,掌控产业链标准、供应链纽带和价值链枢纽,主导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运行水平。积极培育高活力企业群体。着力打造根植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共生发展的中小企业生态群落,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推进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平台建设,建立一体化孵化体系,吸引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上强化区域创新资源一体化培育,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区域性优惠政策、市场进入壁垒等,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资源跨区域融合互动。搭建体系化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引导创新型企业、高新园区、民间资金联合投资,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新材料、绿色食药、节能环保、智能油气、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聚焦区域发展主战场,加快推进秦创原协同区、榆林科创城等平台建设,引领创新资源畅通流动、优化配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地区新质生产力重大项目布局,增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区域联动创新。探索推进“关中研发+陕南陕北转化”的创新研发服务外包模式,推进省内转化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加强新质生产力区域联动创新研究,深挖创新案例,大力推广复制;积极对接中关村、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密集区,建设新兴产业“飞地试验区”,为省内企业对接技术、加强项目合作提供服务。
四是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创新生态。(一)打造高能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性项目布局,统筹实施创新策源牵引、前沿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扥工程,努力在空天动力、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筑牢产业安全的根基。提早开展“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和布局,催生一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和前沿引领技术。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等在我省布局,加快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产业链融合簇群,促进西安“双中心”“秦创原”等平台由势转能,产出更多科创主体、科创项目、科创产业。(二)加强重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整合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信息感知、旱区农业等优势创新资源,探索构建跨学科、跨单位、跨省、跨国研发载体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要素创新链。(三)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扩大“三项改革”试点范围,支持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国有企业等推广试行“三项改革”;探索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益,加快实现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互为支撑、迭代升级;推进重大转化平台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新模式;优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环境,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四)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监测和评价。建立涵盖产业规模、科技创新、集聚集约、人才状况、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自主可控和治理效能等指标的新质生产力统计监测体系,强化评价督导,引领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从人才、科技、教育三大融合上下功夫,三项改革,引领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产业和金融融合互动上下功夫,优化创新生态。
五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我们要汇聚战略性人才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战略科学家和高顶尖人才的培育上下功夫,加大引育现代化产业人才和高素质技能队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复合培养,探索建立“科学家+工程师”“产业教授”制度体系。要着力优化人才环境,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主办: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 陕商商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1178号-1 陕ICP备05001178号-3 网站制作硅峰网络
Email:seda98@163.com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