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委、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李建军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参加“创新发展·质量强省——2015陕西经济年会”。首先,我谨代表主办单位——陕西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向前来参加年会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预祝这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我省经济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情况不容乐观。但我省仍旧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因此,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创新改革,改善质量效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企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原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企业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则必须依靠创新。由此可见,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我们对全省经济发展环境、阶段面临的变化,要有清醒的认识。从短期看,固然要靠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稳增长;从长远看,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我省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但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要通过体制创新把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报告还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再把未来寄托在大规模政策刺激上,一定要在技术、营销、管理等创新上做文章,尽快付诸行动,面向长远打下新的发展基础;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体系,而不再是传统的加工组装。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是灵魂,而质量是生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质量就是生产力。从国际上看,设立标准和质量等技术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一种惯例;从国内看,区域竞争已经从“政策竞争”、“环境竞争”逐渐转向“质量竞争”、“品质竞争”。很明显,质量所蕴含的科技、管理、文化等发展内涵,已经成为聚集要素、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从这个角度出发,质量就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其次从中观层面看,质量就是影响力。一个地区的质量水平,是其经济、社会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反映。质量工作做得好,就能形成良好的地方形象和影响力,增强地方发展对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相反,如果质量出了问题,将会影响地方形象,阻碍经济发展。再次从微观层面看,质量就是竞争力。企业是质量进步的生力军,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企业重视质量工作,其市场竞争力就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企业如果不重视质量,将会被市场逐渐淘汰,失去生存空间。可以说,质量就是企业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质量至上”意识,努力在新起点上增创质量建设新优势。
同志们、朋友们,当前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济新常态下,陕西企业应对市场发展和需求,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注重质量效益,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我坚信,有了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个富裕和谐美丽的新陕西必将成为举国关注的热土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