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委、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李建军
2014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升温的重要关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企业进步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指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既是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是企业增值增效、创新发展的新动力。这次年会以 “深化改革·创新突破”为主题,就是要通过宣传改革新进展、新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企业树立改革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引导企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适应发展新常态,凝聚发展新动力。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内生动力,不断创造新业绩。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有着众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科技资源优势,正在成为陕西竞争发展的新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2013年12月,科技部正式提出支持陕西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试点工作,陕西成为继江苏、安徽后全国第三个创新型试点省份,也是西部唯一的创新型试点省份。创新驱动、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已成为共识,并付诸行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源能源约束的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日益激烈,只有鼓励和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市场要求,整合社会资源,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紧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第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教育引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树立科技兴业理念,把开展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及时宣传报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做法,树立科技创新典型,营造创新氛围;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全省民营企业负责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讨班、培训班,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研发,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第二,抓紧关键环节,构建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构建专业人才支撑体系,把民营企业中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省人才的发展规划,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统战、工信、工商联等单位配合的民营企业培训工作机制,实现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构建发展资金支撑体系,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上市培育、融资担保、人才引进等方面,健全融资担保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三是用足、用活有力政策,构建企业用地保障体系,科学统筹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能,帮助那些有发展意愿和发展前景,且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民营企业解决好用地问题。第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支持各个行业商会、协会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用国有企业提供有关管理方面的咨询、诊断、考察、交流等活动,帮助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引导企业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管理工作。第四,努力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的内在动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把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向创新要效益要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水平。一是要注重协同创新,随着创新速度和复杂性的提高,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等特征,单个主体越来越难以胜任艰巨的创新,而是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创新,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构建产学研联合协同的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创新资源;二是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培育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促进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创立,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三是要重视组织和管理,不断提升创新的持续性,积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健全创新投入、资金保证以及风险评估等机制,从而提高企业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希望各位企业家们能够科学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