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百家商坛
新兴经济与陕西产业创新
主讲人:陕西省政府原副省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李金柱
产业创新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分化、经济格局变化、美国干扰强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处于阵痛时期,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兴经济创造新价值,推进产业创新已成当务之急。
一.新兴经济的发展与实践
(一)新兴经济的内涵
新兴经济就在我们身边,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吃穿住行均可一键解决。无现金生活。4G﹑5G开通后,出门只要带上一张纯真的脸就可以了。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
新兴经济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出以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和新动能引擎,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多次提到“新兴经济”和“新动能”。
从宏观层面上,国外学者认为“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从微观层面上,新兴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突出标志是信息化和智能化,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 打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具有知识经济的属性。新兴经济以其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破坏不断催生经济新模式,呈现出高智慧、轻资产、零成本、微行为、众力量等五个新特征,其所产生新动能的经济都属于新兴经济的范畴。概括讲,凡能产生新动能的产业都可归入新经济范畴。
(二)新兴经济的实践形式
新兴经济在今天的社会中突出表现为“两网”“三新”五种形态。
“两网”,即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代表着虚拟世界,数据是输入的,具有“连接、平台、市场”功能。互联网连接经济、互联网融合经济、互联网创新经济。物联网具有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处理三大特征。“两网”应用带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流金融等形成了一批新业态,正在带领农业、提升工业、革新第三产业,正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三新”,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务模式。新产业,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成为创新焦点和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新业态,互联网+就是典型的新业态。新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是典型的新商务模式。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五种形态指知识经济、融合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等。建议大家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奠基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中国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第二位。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新兴经济的发展路径
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新兴经济不仅提升着人们的“获得感”,也在为经济社会各领域转型升级注入新能量。做大做强创新型经济,培育新兴经济主要有三条路径:
第一,科技创新是新兴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蒸汽机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机械化生产,电力革命带来了规模化生产,计算机革命引发了数字化生产,这三次工业革命均颠覆了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了沟通方式;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基于数字革命、物理技术、数字和生物技术相融合的推动,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极大改变经济发展轨迹。
目前,全世界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信息化应用为标志的产业发展新高潮此起彼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制度创新是新兴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新兴经济需要新的制度变革予以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创造发展环境。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历程更有力地证明,制度创新对于解放生产力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今非公经济已经呈现出典型的“五六七八九”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于2018年增长到28家。
第三,产业创新是新兴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创新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更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创新,可以利用现成的产业资源,迅速完成产业升级。二是集群式产业创新。用集群的组织形式,运用集群的组织优势,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集聚,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三是产业融合是有效路径。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的最高阶段,先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最后才到产业融合创新。当今社会,技术融合产生了新的技术,学科融合创造了新的学科,产业融合创造了新的业态。
三.推进陕西产业创新的思考
“十一五”以来,陕西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陕西科教实力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具备追赶超越的发展潜力。今后一个时期,陕西要通过战略创新拓展新经济发展空间,通过管理创新培育新经济,通过企业创新拥抱新经济。陕西产业创新要结合实际,围绕新兴经济业态,高度关注“两个变化、一个挑战、三个追求”,即生产力要素全面升级的变化、经济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对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追求构建对市场颠覆性创造性破坏的新兴产业、追求打造产业链上高端产品的新兴产业、追求创造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三个经济,大力推进陕西产业创新,围绕转型和升级,重点关注三大领域。
(一)围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存量求增量,打造新产业。
首先,传统产业创新要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老树发新芽,创造新的高端产品,形成新的产业。
其次,传统产业创新要老经济+新体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也可以产生新动能,即老树发新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进一二三产业创新发展。一产搞创意农业。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农业艺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结合起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二产搞融合产业。把融合、耦合、聚合作为发展二产新业态的主要路径;通过产学研融合、军民融合、产业要素融合催生一批新产业。三产搞平台产业。阿里巴巴、淘宝、腾讯、京东商城、奇虎360、百度等就是平台产业的典型代表。
再次,传统产业创新要高度关注产业链创新,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是通过创意、融合、平台建设等路径创新,增强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体制机制配套能力。
(二)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紧紧依靠重大技术突破,强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一批高端产业示范工程。
强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产业链推进方案,推动先进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做大做强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加快推进新舟700飞机研制生产、C919飞机配套等产业发展,促进卫星移动通信、导航等航天领域业态集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比亚迪二期、陕汽商用车等整车项目等。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硬科技创造新产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充分挖掘驻地高校院所众多、科研人才聚集等资源禀赋优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加速形成。
建设一批高端产业示范工程。西安市将加快培育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食品饮料等产业,突出抓好100个年度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业投资增长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围绕新兴经济业态发展,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强力推进企业商务模式创新。
围绕新兴经济要高度重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高度重视服务生产型企业建设;高度重视平台型企业的建设。企业要始终以如何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作为商务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断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价值。比如近年来,陕鼓集团不断创新商务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业务,实施“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资本运营转变”的发展战略,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但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全新产业的开拓者。企业家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地方政府是生产要素平台的搭建者,要爱护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的社会贡献。产业创新依靠企业家,企业家要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的洞察力、应变力和预见力。马云极高的洞察力和应变力造就了阿里巴巴今日的辉煌。任正非早已预见到“会和美国在山头上遭遇”,储备“备胎”亲自推进华为研发鸿蒙操作系统项目,如今来看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企业的发展不是昨天的延伸,是创新驱动的再发展,期望在座的企业家多出几个马云、任正非、马化腾。希望陕商企业家能够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产业综合创新体系,不断壮大新兴产业,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