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经济要闻 |
|
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
信息来源:| [2014-02-07] 点击量:3647 |
|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质量
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丁云祥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民生工程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2012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4.4%,投资年均增长32.2%,投资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到76.5%,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我省经济经过20余年的持续两位数快速增长,2012年GDP总量已居全国第16位,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迈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投资功不可没。
目前,我省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一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产业结构偏“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已有所显现,我省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另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支持向西开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我省仍大有可为。总体判断,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通道。
未来一段时期,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拉动仍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省投资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增加。长期以来,我省投资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基础上,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随着我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投资增长受产能过剩以及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制约日益显现,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投资拉动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近几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已由2006年的31.5元下降到2012年的15.2元。三是投资结构还需优化。以工业投资为例,“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直在32%-36%之间,全国同期达到41%-46%;2012年我省占比为33.2%,较全国水平低9.2个百分点;再以工业技改投资为例,“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一直徘徊在12%-16%之间,2012年占比为12.4%,较2006年13.8%还低1.4个百分点。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和产能结构,今天的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新形势下,陕西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切实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投资主体,围绕陕西“稳增长、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指标体系,全面落实重点项目推进办法和重点产业项目年度考核办法,全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一是投资要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要加大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特别是要推进煤炭、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二是投资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要按照创新驱动要求,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院、大所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投资要向重大民生工程倾斜。要按照民生托底的要求,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资。四是投资要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要按照建设美丽陕西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治污降霾”、农村污染治理等。五是投资要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要巩固陕西区位优势,重点支持铁路、公路、航空、水利、输电通道以及信息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重点镇和中心城市建设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