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陕商研究 |
|
旧商界最后一个女强人 |
信息来源:| [2013-03-04] 点击量:5622 |
|
—— 读《安吴商妇》
雷达
女强人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冒出来的流行语,起先不无褒扬之意,旋即暗含嘲讽。意思是,当一个女人成为社会强者时,必然会牺牲掉作为女人的某些特征:譬如,爱情、家庭、女性美或者母性美;她将作为孤零零的一个政治的或商贸的工具而存在,甚为寂寞。何耶?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再能干的女人也是男权文化的附丽。你过于强大,超过乐容受度,潜在的男权文化便会怀疑你……这是一种极为隐秘的心理活动。所以,一个女人拥有成功事业时,便也同时品尝着失落。出于这样一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女强人一词悄然引遁,女人也注意不再单纯的追求事业成功,而是把性别美丽置放在成功的前面,至少也与成功同在,这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一种内在变异。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中,还有另外一种女性形象的存在,那就是在现代性的眼光审视下的旧时代女性。譬如,重写武则天、蔡文姬、班昭、契丹肖太后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以往的女性视点。这些女性大都是政治角色,她们唤起的是女性之独立、自由、尊严的历史意识。还有一些女性形象,却是文学很少关注的,她们是商业经济方面的角色,如《大宅门》里的白文氏。最近读到李文德、王芳闻的长篇小说《安吴商妇》,其女主人公周莹也是这样一位女性,比之《大宅门》里的白文氏地位更重要。因为在《大宅门》里,真正的主人并非白文氏,而是白景琦。
需要指出,《安吴商妇》出版以来(太白文艺出版社),受到了文坛重视,人们首先肯定的是,“陕西素来以表现农村的历史变迁,农民的性格、命运和文化心理见长,但对经济层面新的生活因子往往不够敏感、或多或少忽视新的经济因子对传统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影响,此书第一次集中笔力表现了农业文明大背景下秦商的生活命运,开启了秦地文学视觉的新生面”(肖云儒),对此笔者甚表赞同。但我却想从人物的女性身份与秦商创业史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来加以阐释,兼及商业道德和民族精神。
周莹可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个女强人了,她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一位商界女英豪,现在被确定为爱国教育基地的安吴堡遗址便是证明。小说在忠于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以周莹主政安吴堡25年间的事迹为题材,首次描写了秦商的艰难创业史,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切是通过一个女子的传奇史表现的。
首先,在一个封建大家族中,一个女人凭什么成了这个大家族的掌门人?周莹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第四年,卒于辛亥革命前夜的1909年,正好是封建社会的末世。历史决定了她不可能像乔致庸一样转变为商业资本家。于是,她的成败荣辱都可以在封建社会商业规律中来寻找根据。她是三原县孟店村富商周玉良之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染,富有商业头脑,此其成功者一也。她过门到吴家,当天便知道自己的丈夫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在这喜极与悲极交集之际,她显示了过人的品德和才能。不但冷静的取消了闹洞房,使丈夫和吴家上下知道了她为丈夫着想的好心,还开了药单,显示出她的多种才能,取得了吴家上下的信任。因此,恪守妇道和过顶聪慧便是她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她过门两个月后,吴老爷子便把账单和一系列事物慢慢地交到她手里,吴家人才凋零,她接过了重整吴家的大任,此乃第三个原因。吴老爷在外遇难,丈夫病逝,她临危不乱,沉稳的处置了家中大事,力挫劲敌,终于执掌大权。在诸多原因中,封建礼教起了主导作用,妇道和孝道是周莹取得吴老爷子及家人信任的主要依据,同时,周莹的丈夫吴聘是吴老爷唯一的儿子,吴家唯一合法继承人。总之,时势、礼教、性格、才能使周莹取得了吴家大权。
在无处不以男人为主而错综复杂的商业社会里,一个女人又是靠什么来赢得信任,超越同行,站稳脚跟呢?作品对周莹性格的刻画是神完气足的,她在处理一系列事务时果断、坚毅、大气、临危不乱,她的成功,个人的才智和魅力至关重要。但同时不可忽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商业道德:诚信、仁德、礼仪,成就了周莹,这是小说真正让我们的文化记忆复苏的东西。对于传统封建时代的商业道德该怎么看待呢?《安吴商妇》的作者认为,秦商的商业道德和致胜法宝就是诚信为本、礼仪为纲。于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支配下,周莹用它来击碎叛逆的图谋,用它来激励同仁。如在与厉宏图的第一次交锋中,她义正词严的说:“取不义之财,行不义之事,天地不容,神鬼不容,同仁鄙之,道德谴之。”在与胡玉佛的周旋中,她断定“一个失信于仁义礼智信的人想立于商界并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完全是白日做梦一场空的妄想。”在与西安秦风棉花行总理朱清云的的市场恶战中,她一再告诫身边的人:“自然为商的目的都是围绕一个利字而动,但忘却了利与义之间的依存关系,为商的道德情操就失去了根基。”这样,一个女人便再不单单是一个依附于男人的弱势存在,而是一个有强大的道德激情支持的强者。
自“五四”以来,传统的礼仪道德和仁义思想一直受到猛烈批判,凡被称为封建的,一切都是反动的,落后的,不容存在的。其实,中国人基本的伦理道德除了一些婚姻制度外,很多内容骨子里还是旧式的,如父权思想仍然极其严重。广大的农村女性仍然受歧视,以及管理上的专制性,等等。这些问题因为很多原因长期被遮蔽着,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使这一问题浮出水面,而且愈演愈烈,使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称为必须要解决的焦点。近些年来在文化界、经济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经很多。要问,周莹所凭靠的精神堡垒在今天还有用吗?这也是这部小说在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的同时提给我们的问题。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周莹的另一面,使我们对刚刚有了一些信心的商业道德多了一份怀疑。例如周莹对付厉宏图真正的手段并非商业道德,而是巨额贿赂各级官员,如果没有这个手段辅之,周莹很难打败对手。这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令人深长思之的。市场经济是我们怀念起封建时代曾有的某些稳固的道德,即在商业中同样通行的仁义礼智信。这久违的记忆,它们适合今天的市场经济吗?一些评论家在评论《大宅门》、《乔家大院》时认为,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应该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社会单方面一厢情愿指定出来的,也就是说,传统道德不一定适合今天的市场经济。在我看来,传统的道德体系并非那个人无端制定的,它是在两千多年的社会经济实践中逐渐成熟的,它不仅适应于封建时代的政治社会,同样适用于经济商业群体。因为再怎么强调经济与商业,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更需要有共同遵循的道德与价值。所以,我想,在新儒家对儒家道德充满信心和另外一些人士对儒家观念持彻底否定态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广泛的探讨一下传统道德在今天的意义。所谓封建的也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的,而所谓市场的也并不一定要全盘肯定。我们不能为了欲望化的市场而牺牲精神化的价值啊。这,便是一个旧时代的女强人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作者系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中国著名评论家)
|
|
 |
|
|